长沙火宫殿酒家

时间:2015-10-20

——《中国湘菜大典》(2006年)

   位于长沙市坡子街。“中华老字号”企业。原为火神庙,建于清乾隆十二年(1747)。清道光三年,火宫殿规模扩大,建了石牌坊、古戏台、财神庙、弥陀阁、普慈阁,形成占地16亩的大型庙宇群。每当早晨,火宫殿的晨钟敲响;午时,钟鼓齐鸣;下午6时,击鼓。钟鼓声伴随缥缈香烟,弥漫着浓郁的火庙文化。晚清时期,火宫殿发展成祭祀、看戏、听书、观艺的庙市。民国时期,摊担罗列,成为小吃闹市。可同北京的天桥、上海的城隍庙、南京的夫子庙媲美。其庙产也不断增多,有田庄10余处,田租曾达1600担;在长沙城内特别是坡子街一带有房屋多栋,门面7个,民国十六年(1927)由九芝堂、西协盛、余太华等8户殷实商家组成董事会,负责管理火宫殿庙产,人称“老八家”或“老八董”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)“文夕”大火,火宫殿化为灰烬,只有一座古牌坊幸免;庙坪里一座千余斤重的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香炉,亦不知去向。民国三十年(1941),火宫殿成立以九芝堂、西协盛药号等为董事单位的新董事会,人称“新八董”或“新八家”。虽经努力,终因时局动荡,经济萧条,火宫殿只恢复了一座火神庙。庙前搭棚叠架,重聚摊贩,小吃兴盛仍不减当年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)末,火神庙前坪由北向南搭简陋木架棚屋48间,分成四线,名曰“东成”、“西就”、“南通”、“北达”。1956年工商业改造,成立国营火宫殿饮食店。1958年,新建东西对峙的两层宫殿式楼房,结束了木棚为市的历史。“文革”期间破“四旧”,古牌坊上雕刻的人物、花鸟虫鱼被一扫而空,火神庙被破坏,火神牌位也被人拿去当了饭桌。至20世纪末,火宫殿占地面积不足20世纪中叶的四分之一。2000年,长沙市政府兴建以火宫殿为龙头的坡子街民俗民食小吃商业街,火宫殿恢复了火神庙、古戏台、石牌坊、火宫茶馆、修饰了古牌楼、新建了美食街、宴会楼、水池凉亭、秉承了一贯的特色即“一宫二庙(阁)三通四景八小吃十二名肴”。尝小吃,品湘茶、听湘曲、看湘戏、火宫殿已成为长沙民食民俗的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