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宫殿酒家

时间:2015-10-20

          ——《湖南省贸易志》(1990年)

   长沙火宫殿系火神庙,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晚清时期发展成为祭祀、看戏、听书、观艺、小吃的庙市。民国时期摊担罗列,支棚撑伞,成为小吃闹市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)“文夕”大火,神庙焚毁殆尽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)再建,共48间,名东成、西就、南通、北达。东西两线紧靠围墙,均为单间;中间两线前后分两个门面,四线铺面间有3条小街,门面毗连。小吃品种有胡桂英的猪血、邓春香的红烧蹄花、罗三的米粉、张桂生的煮馓子、三角豆腐、李子泉的神仙钵饭、八宝果饭、吴保生的肉油粑粑、胡建岳的牛角饺子、姜二爹的臭豆腐、江氏两姊妹的姊妹团子,等等。这些小吃品种制作考究,如臭豆腐,挑选成色新、颗粒壮的黄豆,制成老嫩适宜的豆腐坯,用香菇、鲜冬笋、曲酒、浏阳豆豉等原料制作的发酵水浸泡,再用小油锅慢火炸熟,然后钻孔滴入辣椒末、味精、酱油、芝麻油方成,呈豆青色,外焦内软,质地细腻,芳香松脆。姊妹团子,分咸甜两种。一种用上等糯米磨成湿粉,包入鲜肉、香菇、味精、芝麻油等原料和成的肉馅,捻成尖顶平底长型锥体,蒸熟后宛如白玉小宝塔;别一种以白糖、麻仁作团心。其他小吃品种也都各具特色,风味独异。因此,顾客盈门。名流学者,上层人士也常为座上客。民国三十二年(1943)《长沙纪实》一书中,把火宫殿同北平天桥、上海城隍庙、天津三不管、南京夫子庙媲美。

         1956年,火宫殿改为国营饮食店,1958年新建剥壳式(圆凸型屋顶)新楼和二层民族式楼房,分饭菜、小吃、面粉、包点、甜食、冷饮六个门市部,职工115人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经营品种减少,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。1984年改建扩建为厅、楼、亭、阁式的仿古建筑,有牡丹厅、八仙阁、聚仙堂、榆园、湘风阁、淮南厅、醉翁亭、如饴斋等建筑群体,改名为火宫殿酒家,设餐部(酒席)、包点面食部、甜品部、小吃部,又增添了一些新品种,如伏汁甜酒、雪花里脊、油淋鸡、开口酥、蛋黄酥、脑髓卷、罐子鸡、菊花烧卖等,深受顾客喜爱,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临品尝。许多外国官员和旅游者都纷纷慕名而来,美国《食品》、法国《旅游》和香港出版的《中国导游图》等,都曾先后刊登报道和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