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宫殿忆旧

时间:2015-10-20

   ——浣官生(2007518日)

   火宫殿,在我青少年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   在抗日战争以前,我九岁至十一岁的时候,经常在假日或课余溜到火宫殿去听书。所谓溜,就是家里不准去而我找借口偷偷去的。因为来去匆匆,所以对说书场周边的设施没有留意,至今印象模糊,但对说书场的情景,却记忆犹新。当时我在西长街景兴小学读书,家也在附近,去火宫殿较方便。

   说书场,是正对乾元宫牌楼的一个陈旧神殿前的一小块空地,与牌楼相距约40米,这个神殿就是火宫殿。这一小块空地前,有很多木板搭的棚户贩卖小吃,去说书场,必须穿过这个地段。

   当年,火宫殿神殿内没有香火,较为昏暗,神殿前有两级台阶。台阶前,放着一张木椅和一张课桌,说书人就坐在这里。

   课桌前摆着十多条长板凳,板凳虽说是摆成三行,但有些零乱。这里是听书人坐的地方。听书很方便:来去自由、但起坐和走动都没有响声,能保持书场安静。

   说书人说到起劲处,手拿惊堂木一拍,那突如其来的清脆响亮的声音,令人为之一震;说到关键处,说书人突然停止,手托个盘子下位来收钱。有给一分或半分的(那时有半分的硬币);有给几个铜板的;没有钱也没有关系,并不勉强。我就是经常没有钱的。听书的人场场都有,但在我的印象中那十几条板凳从来没有坐满过。

   说书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强,不亚于现在“百家讲坛”的学者。当然,他们讲的都是一些符合小市民趣味的东西。我喜欢听的,是那些神乎其神的剑侠故事。说书人之所以能吸引听众,以我们当时的话来说,就是会“掺水”。易中天教授品三国,使用炒股、跳槽、小妞等词语作比喻,也属于“掺水”。不过那时是什么“水”都掺,现在掺的都是“纯净水”。旧社会街头艺人的生活是非常凄苦的。

   抗战八年中,火宫殿的情况我不了解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我已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,对火宫殿的关注,不再是听书,而是那些小吃。

   长沙的小吃品种很多,都具有地方特色。火宫殿的小吃之所以有名,其一,是它集中了多种小吃。顾客在一处可以同时挑选多种自己喜好的美味,在长沙只有此地。二是不临街。做小吃生意的人,都是小本经营,有些是担副担子沿街叫卖,有些虽有门面,但狭窄简陋。顾客站在街上吃,或坐在店内吃,被熟人看见有失体面。而在火宫殿。虽是木板搭成的店面,倒也僻静干净,别具风味,所以能吸引多层次的人。三是价廉物美。比如说猪血吧,火宫殿的猪血,汤清、片薄而整齐。片面像缎子一样,汤上飘浮着几粒麻油小珠和几颗绿色葱花,口感嫩软滑。辣椒则放在桌上,由顾客自己调配。特别是姊妹团子,色白、皮薄、粉细、质软,小蒸笼往桌上一放,就使人馋涎欲滴。这种小吃在长沙只此一家,别无分店。可惜现在没有能够保持原来的质量。

         1947年,火宫殿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建。南北向的两行木板房,每行有东西向的门面若干。有些生意做得大一点的,只要把东西相连的两个门面之间的隔板拿掉,就扩大了营业地盘。这多属餐饮业。这些餐饮业不能承办酒席,三五人小酌或便餐,倒是一个好的处所。火宫殿的神仙钵饭本来就有名,在冬季增加了狗肉火锅以后,生意更加红火。在旧时,狗肉是不能上桌,更不能上灶的。火宫殿推出这道菜,是突破了习俗的束缚。现在想起当年在火宫殿吃狗肉火锅的情形,似乎口颊尚有余香。   

   现在还记得当年火宫殿各种小吃滋味的人已经不多了,但人们的味觉是一样的。

   如今的火宫殿,占尽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优势,希望能不负众望。很多部门和行业都有后门可走,有关系可找,唯独餐饮业,只有靠自己拼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