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味火宫殿

时间:2015-10-20

   ——廖梦君(2000年)

   火宫殿大名鼎鼎,早在民国三十二年的《长沙纪实》一书中,就将它与北京的天桥、上海的城隍庙、天津的三不管、南京的夫子庙齐名了,足见其声名之显赫,在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。

   果真如此,则火宫殿自然是长沙人的骄傲了。

   骄傲得有骄傲的本钱,不然就是“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”。查考历史,方知火宫殿由来已久,发端于清乾隆年间,始为神庙,后历经劫难。清末衰微。民国闹剧,“文夕大火”抗战硝烟……看尽如烟往事,火宫殿依旧是火宫殿:老辣厚重,朴实自然,清纯独立,如老者屈指数家珍,掌故生趣,却不改自身本色。

   时尚固然可崇,但终究立于高岸者决非随风而逝的时尚,惟有深植于大地、领民族之大风者,方能昂立于世,永不衰败。

   走进火宫殿,先就见古拙厚重之气,红墙绿瓦,画栋雕粱犹见当年影踪。只惜其未能完备,一半为古,一半为新(或称“洋”更妥),全貌的民族特色火宫殿形象已见不真切。近年来,西风东渐,国人在禁锢太久的世风里豁然而得外界新气,似乎迫不及待,以为自己的全是要不得的,惟西学、洋风最好,殊不知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可贵的。古城长沙而今古在何处?品味火宫殿,我只嚼出些许民族风味……

   这只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问题。我是从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氛围上去品味的。我是想品出我们民族的特色,为西方人所没有的;品出湖南人的特色,为外省所没有的;品出长沙人的特色,为其他省会城市所没有的。因为只有这特色“这一个”才是我们的骄傲!

   火宫殿是有特色的。在饮食文化上,它总体把握了湘菜的特色。“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,闻起来臭,吃起来香”,毛泽东的这一句话就将火宫殿的“臭”名远播了,今日大街小巷的臭豆腐使“好吃”的长沙人独得其味之奥妙,不能不说是当年火宫殿首传者的功劳。当时的制作者何等虔诚认真!那个姜二爹,十二岁学艺,从师访友,逐渐积累经验,才创出了自己的名牌。黄豆要选成色新、颗粒壮的,要晒得干燥,碾时要一破两开,不能太碎;豆皮去后,下水浸泡时间不长不短;浆要磨得细,石膏粉配搭要恰到好处,不能太多,多则老,口感滞钝;亦不能太少,少则难成块状,豆亦未尽其能。然后是滤浆,细细地揉……那番功夫,现今的年轻人有几个能够领会得?

   制成老嫩适中的豆腐坯后,再用冬菇、鲜冬笋、曲酒、浏阳豆豉等原料制作的发酵水浸泡,又用小油锅慢火油炸,然后钻孔滴入用辣椒末、味精、酱油、香麻油配成的调味品,这才算成了。这样制出来的臭豆腐呈豆青色,外焦内软,质地细腻,吃起来鲜香可口,既有水豆腐的鲜嫩,又有油炸豆腐的芳香松脆。1938年的《观察日报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火宫殿的食品中,油炸豆腐(即臭豆腐)最负盛名……不必说吃,只要远远闻着那股味儿,就该使你垂涎三尺了,到那里去逛的人谁不是人手一块呢?”今日的长沙人因“久居幽兰之室”,或许倒难闻其“香”了。

   臭豆腐是如此,其余如姜氏女的姊妹团子、张桂生的馓子、李子泉的神仙钵饭、胡桂英的猪血、邓春香的红烧蹄花、罗三的米粉,还有荷兰粉、三角豆腐、八宝果饭、糖油粑粑、牛角饺等,都是当时火宫殿为神庙时个体业者的特色小吃。这既是长沙饮食文化的珍品,也是现今火宫殿酒家的看家品种。

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不可丢,也是决不能丢的,丢了就等于扯断了自己生存的根;同样,一个地方的特色也是不能丢的,丢了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个性。普天皆同,世界就不精彩了。

愿火宫殿执著于自己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