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宫殿神庙与火宫殿酒家
——张朝祥(1993)
长沙火宫殿原来是一座神庙,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距今己有240余年的历史。清道光六年(1826年)火宫殿神庙重修后,又名“乾元宫”。建庙以后,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办庙会,举行隆重的祭祀。随着祭祀活动的开展,久而久之,便有零食、说书、相面、测字、卖艺等摊点云集神庙附近,初乃摆摊,继而搭棚。与上海的城隍庙、南京的夫子庙和北京的天桥一样,它逐步形成了热闹非凡、独具风味的小吃场所,且代代相传。
民国时期,火宫殿的小吃日益兴盛。原先的小吃摊担,并无固定铺面,都是临时支棚撑伞,朝出晚归。到了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文夕大火,火宫殿全部建筑都遭厄运,焚毁殆尽,只剩下庙前一块石牌,民国三十年(1941年)重建神庙,过去的泥塑神像,为木质神主牌所代替,上书“赤皇上品三炁火宫洞阳大帝南丹纪寿天尊”字样,据传是火神的全称。并由神庙主事人与商贩两方协议,由商贩出钱,在神庙前空坪修建木架棚屋,铺面产权归神庙所有,三年之内不收房租。遂于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建成本架棚屋48问,占地2200多平方米,分成四线,东西两线紧靠围墙,均为单间,中间两线前后分两个门面。四线分别取名东成,西就、南通,北达。四线铺面间有3条小街,门面毗联,形成闹市。在48间铺面中,由李子泉、陈德贵、吴金华,孙燕山、徐二爹,姜二爹、姜立仁、张桂生等摊主经营各种风味小吃的40间,舒三和、谭运生等说书的4间,游子钦、罗寅生理发的2间,戴娭毑和刘桂秋卖烟酒和槟榔的各1间。
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秋,长沙解放,建立人民政权。火宫殿小吃日益发展。1956年改为国营饮食店,取名火宫殿饮食店。 1958年,国家投资新建圆凸形屋顶新楼一栋,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,次年再建成一栋两层民族式楼房,建筑面积520多平方米,共分饭菜、小吃、面粉、包点、甜食、冷饮6个部门,职工115人。1985年,企业筹集资金70余万元,翻修店堂,改成宫殿式门搂,左边折扇式的双层楼阁,鳞次排开,间间精致典雅,供应各种风味小吃,右边是一座宫殿式两层楼面,画栋雕粱,环抱水榭,四个大厅,向人们提供各种甜品和酒席堂菜,企业改名为火宫殿酒家。
火宫殿的小吃品种从民间小贩开始,经年云集,逐步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,它们可与上海城隍庙,南京夫子庙和北京天桥的小吃媲美。著名的有:姜二爹的臭豆腐,姜氏女的姐妹团子,胡桂英的猪血,邓春香的红烧蹄花,周福生的荷兰粉,张桂生的煮馓子,李子泉的神仙体饭,罗三的米粉,陈益祥的卤味,胡建岳的牛角饺子等,它们几经艰辛创业,从选料、配方到制作,几乎都是代代相传,各具特色。其中,尤以姜二爹的臭豆腐,姜氏女的姊妹团子、张桂生的煮馓子、李子泉的神仙钵饭、胡桂英的麻油猪血遐迩闻名,流传至今,久盛不衰。
据有关史料记载,臭豆腐源于北平(北京)。相传,清康熙八年(1069年),北平前门外延寿街一豆腐坊主王致和,某夏将受热发霉的豆腐撒上食盐,几天后有清香气味,喜出望外,上市出卖,一抢而空,从此专门制作,生意久兴不衰。姜二爹12岁学艺,从师访友,潜心钻研,经验丰富。专门挑选成色新、颗粒壮的黄豆,制成老嫩适宜的豆腐坯。发酵水采用冬菇、鲜冬笋、曲酒、浏阳豆豉等上乘原料制作而成。把豆腐坯放进发酵水浸泡24小时后,用小油锅慢火油炸,然后钻孔滴入用辣椒末、味精、酱油,芝麻油配成的调味品即成。这种臭豆腐呈豆青色,外焦内软,质地细腻,芳香松脆,堪称佳作,真可谓“闻起来臭,吃起来香”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初,《观察日报》以“火宫殿吃喝门门有,油炸豆腐最著名”为题,写道:“火宫殿的零食品中,油炸豆腐最负盛名。…不必说吃,只要远远闻着那股味儿,就该使你垂涎三尺了,到那里去逛的人,谁不是人手一块呢?”由此可见其盛。
姊妹团子这种风味小吃,乃姜立仁的两位女儿所创新。据传,宋太祖赵匡胤兵败安徽歙县时,士气低落,当地百姓送来团子,慰劳王师。后来,赵思念再三,从歙县召来数人,令其再做。并把团子改名为“大救驾”。“姊妹团子”出自火宫殿,是火宫殿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。铜匠姜立仁生育两女,会做团子,租得铺棚一间,开设团子店。姐妹俩心灵手巧,做起团子来宛如杂耍,使人看得眼花缭乱,久久不忍离去,直至最后要掏钱买几个尝尝,久而久之,姊妹团子因此得名。姊妹团子的特色是选用上等糯米磨成湿粉,包入用鲜肉,香菇、味精、芝麻油等原料和成的肉馅,另做一个,包入麻仁糖芯,一甜一咸,团子尖顶平底,汤圆般大小,蒸熟后通体透明,亭亭玉立,宛如一座座白玉雕成的小宝塔,令人爱不释手,品尝起来,糍糯柔软,鲜甜可口,令人回味。抗日战争时期,著名戏剧家田汉在湘时,曾经是火宫殿的常客,尤爱吃姊妹团子。1987年,有位自名“洞庭归客”的台湾同胞旧地重游,在火宫殿品尝臭豆腐和姊妹团子等小吃时,追忆往时田汉在火宫殿品尝风味小吃的情景,情不自禁,欣然命笔:“油炸豆腐臭中香。有客追忆在台湾;青年田汉回湘日,姊妹团子当早餐。”
馓子用优质白面及适量精盐拌和,抽成细条,卷成多环枕头形状,油炸即成。色鲜匀细,酥香松脆。据史料记载:此品已有千余年的历史。相传,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曾为一做馓子的老妪写了这样一首广告诗:“纤手搓来玉色匀,碧油煎出嫩黄深;夜来春睡知轻重,压扁佳人缠臂金。”火宫殿张桂生制作的煮馓子与众不同。用纱布包黑豆豉,与猪骨头,食盐、整干椒熬制原汤,把炸好的馓子放入原汤内煮软,盛入碗中,撒上葱花、芝麻油,味美色鲜,油而不腻,广受青睐。
神仙钵饭乃李子泉独创。李子泉15岁学做鞋,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借得银元两块做本,在火宫殿内煮汤锅,卖卤菜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,租得4间棚屋开饭馆,以后陆续扩大到l4间,还盖了7间新楼房,人称火宫殿内的“李半边”(占有半边地盘)。饭馆虽小,颇有特色,品种小而全,饭菜地方风味,尤其是大米饭,必欲挑选特级柔米。用小陶瓷钵(盛一两米大小)蒸熟后,热乎乎,软柔柔,入口爽快,快乐似神仙,因此得名“神仙钵饭”。菜肴颇有特色,夏有龟羊汤、拉羊丝、清蒸水鱼,秋有麻辣田鸡、红烧龟肉,冬有狗肉等。还常备各色制作讲究的卤菜,卤水除一般配方外,另加入肉桂、苏酒、冰糖等,及时过滤沉淀,保持味鲜色艳。配盘卤莱,冷季配备小火加温,热季淋上卤水,冬温夏凉,名牌独创。
火宫殿小吃群,出于品种多样,风味独特,食用方便,价廉物美,不但深受广大普通市民喜爱,而且一些官商巨贾,上层人士和名流学者,也常为座上客。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于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底,曾在火宫殿发表抗日演说并进午餐。当时的《观察日报》和《长沙纪实》等报刊,均把火宫殿的小吃和热闹同上海城隍庙、南京夫子庙和北京天桥、天津三不管相媲美。长沙人有谚云:“进门火宫殿,出门钱圆工”[与乾元宫谐音。圆工,长沙方言词,其义为用完(某物),做完(某事)。]意思是:火宫殿的小吃味美,宁可倾囊,以饱口福。
解放以后,火宫殿酒家得天独厚,荟萃了长沙著名的臭豆腐、卤腊昧、红烧猪蹄、鲜味猪血、姊妹团子、神仙钵饭,八宝果饭、甜酒冲蛋等著名小吃,使慕名求食者摩肩接踵,一尝为快。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、彭德怀,叶剑英、王震、王首照、杨尚昆等,曾先后亲临视察和品尝。凌子风、李谷一等一些文艺界知名人士到了长沙,也忘不了到火宫殿酒家歇歇脚,品尝品尝风味小吃。港、澳、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湘探亲访友时,也总免不了光顾这里。美、日、英、德、瑞士、澳大利亚和原苏联等国的外交官员、政界人士和旅游者,都曾先后来此做客。日本银座亚寿多大酒楼,美国食品杂志社、法国旅游杂志社和香港出版的《中国导游图》等,都曾先后刊登报道和文章,介绍火宫殿酒家的风味小吃。
今日的火宫殿酒家,除了店堂精致典雅、小吃味美、销量猛增之外,其清洁卫生,也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。该店的拳头产品臭豆腐,由20多种原辅料浸泡.经过10多道工序制成,卫生防疫部门连续抽查,竟然不带任何病菌,都感到惊奇。
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,长沙市改革步子加快,对外开放,日益扩大。火宫殿酒家作为涉外活动较多的场所,原有营业场地显得不相适应,1992年初,该店以总经理周炳文为首,筹集资金200万元人民币,对营业场所进行大规模的改建装饰。建筑结构既保持传统的古色古香格局,又突出时代气息,造就一个典雅舒适的饮食环境,增加营业面积400多平方米。同年9月26日,重新开门营业,推出创新竹筒系列,罐焖系列、宫庭火锅系列等40余个风味小吃新品种,使全店经营品种达到近千种,小吃品种雄居长沙同业之首,招徕宾客满门,重展当年雄风。
1993年初,为纪念毛泽东诞辰百周年,火宫殿准备了毛泽东1958年4月12日视察火宫殿饮食店时的用餐菜肴,以飨宾客。一位旅居加拿大华侨听到鲜为人知的毛泽东菜谱,立即托亲戚找到火宫殿酒家总经理周炳文联系。想与“火宫殿”在加拿大联合开店。毛泽东当年在火宫殿用餐的菜谱是,冷盘:八围;热菜:红煨牛蹄筋、红烧狗肉、红烧水鱼裙爪、香菇菜心、炒回锅肉,东安子鸡、炒发丝百页、蜜汁火腿、清炖龟肉、菠菜三鲜汤;小吃,臭豆腐、鸡丝米粉。